中国的母亲花为什么是萱草花(忘忧草)啊?有什么故事吗?
萱草,在我国一向有“母亲花”的美称。
远在《诗经、卫风、伯兮》里载:“焉得谖草,言树之背?”谖草就是萱草,古人又叫它忘忧草,背,北,指母亲住的北房。
这句话的意思就是:我到哪里弄到一支萱草,种在母亲堂前,让母亲乐而忘忧呢?母亲住的屋子又叫萱堂,以萱草代替母爱,如孟郊的游子诗:“萱草生堂阶,游子行天涯;慈母依堂前,不见萱草花。
”叶梦得的诗云:“白发萱堂上,孩儿更共怀。
”萱草就成了母亲的代称,萱草也就自然成了我国的母亲之花。
萱草花介绍?
萱草花是百合科萱草属的多年生宿根草本,又叫忘忧草、宜男草、金针、鹿箭等,它有短根状茎和纺锤形肉质根,叶片基生,被***。通常在5到7月之间开花,圆锥花序顶生,花色鲜艳,多是橙红色的,花期有较高的观赏性。它的适应能力极强,耐寒,在华北地区也可安全越冬。喜欢光照足、温暖、湿润的环境,对土壤的要求也不高。
萱草花为什么代表母亲?
萱草作为母亲花,有一个演变的过程。
一开始,这么独特美丽的萱草是用来表达对丈夫的思念的,所谓“看萱思夫”。
后来到了唐代,因为“知君此去情偏切,堂上椿萱雪满头”之句,人们开始用椿代表父亲,萱代表母亲。
而擅长写母亲的孟郊除了有:“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。临行密密缝,意恐迟迟归。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。”
这首《游子吟》,还有《游子》:“萱草生堂阶,游子行天涯。慈母依堂门,不见萱草花。”
从而将萱草与母亲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。
萱草古诗宋苏轼?
《萱草·萱花》 苏轼
萱花虽微花,孤秀能自拔。
亭亭乱叶中,一二芳心插。
萱草有“忘忧草”之称,据说此草可以使人忘忧——至于如何使人忘忧,却不得而知,各家之说亦多为揣测之辞——因此许多人一提萱草就离不开“忘忧”、“解忧”之类,似乎非萱草不可以言“忧”,非“忧”不足以名萱草,以至于咏萱草的诗连一句状物写景的话都很少见,岂非咄咄怪事! 由此观之,苏轼这首小诗能言不离萱草,于咏物中寄兴,而又尽脱俗习,倒是颇为难得的了 。
这首诗很短,只有四句二十字,但每一字每一句都很有份量,寄慨遥深,韵味绵长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cny.cn/?id=3224